一个让整个AI圈都震惊的现象正在悄然上演。
当所有人都在讨论ChatGPT如何改变世界时,一群聪明的中国创业者却在用ChatGPT疯狂”收割”海外市场,有人单月收入突破百万美金,有团队年营收超过千万美金。
更让人震撼的是,这些人大多不是什么技术大牛,而是普通的产品经理、设计师、甚至是宝妈和大学生。他们用最简单的”套壳”玩法,在海外市场掀起了一场AI淘金热。
最讽刺的是,OpenAI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模型,最终成了中国人向海外用户收费的”印钞机“。
01 套壳ChatGPT的暴利生意
这波AI淘金潮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:用ChatGPT的能力,包装成垂直领域的专业工具,然后向海外用户收费。
最典型的案例来自一个叫做”SciSpace”的应用。这款看起来很专业的英文写作助手,本质上就是调用ChatGPT的API,针对写作场景做了界面优化和prompt调教。但就是这样一个“套壳”产品,在海外市场表现却异常火爆:
- 月活用户超过50万
- 付费转化率达到12%
- 月订阅费12美元
- 创始人透露月收入已超过100万美金
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
1. 精准的用户痛点挖掘 – SciSpace并不是简单的ChatGPT复制,而是深度理解了英文写作场景的具体需求。他们发现,很多非英语母语用户在商务邮件、学术论文、创意写作等场景下都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和语言风格偏好。
2. 专业化的产品包装 – 相比于ChatGPT的通用性,这些垂直工具给用户一种”专业对口“的感觉。就像你生病了会去看专科医生而不是全科医生一样,用户更愿意为看起来”专业”的工具付费。
3. 本土化的营销策略 – 创始团队深谙海外用户的获客渠道,通过ProductHunt、Reddit、YouTube等平台进行精准投放,同时利用联盟营销和KOL合作快速扩大用户基础。
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,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位:
- ProfilePicAI – AI头像生成赛道的隐形冠军 专门做AI头像生成,月收入超过50万美金。他们的策略是抓住了LinkedIn职业头像和社交媒体个人品牌建设的需求,将复杂的AI图像生成包装成”一键生成专业头像“的简单体验。
- LegalGPT – 法律文档处理的效率神器 针对小型律所和个人用户,提供合同审查、法律条款解释等服务。虽然不能替代专业律师,但在文档初步筛查和常见法律问题解答方面大大提高了效率。月订阅费高达199美元,但转化率依然可观。
- SocialBoost AI – 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助手 专攻Instagram、TikTok等平台的内容创作,提供标题优化、话题推荐、发布时间建议等功能。特别受小微网红和品牌营销人员欢迎,因为它能显著提高内容的曝光率和互动率
这些产品的共同成功密码
“技术门槛低,商业壁垒高”是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,都是基于ChatGPT或其他大模型的API,技术实现相对简单。但真正的壁垒在于:
- 场景理解的深度 – 不是简单的API调用,而是对特定领域工作流程的深度理解
- 用户体验的优化 – 从复杂的AI对话简化为直观的专业工具界面
- 数据和算法的积累 – 通过用户反馈不断优化prompt和输出质量
- 品牌和渠道的建设 – 在特定领域建立专业可信的品牌形象
盈利模式的多样化 除了基础的订阅费用,这些产品还通过以下方式增加收入:
- 企业版定制服务
- API接口对外开放
- 白标解决方案授权
- 数据分析报告等增值服务
这种“AI能力+垂直场景+海外市场”的组合,正在成为新一轮创业热潮的标准模板。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复杂,而在于能否准确捕捉用户需求,并提供超出预期的使用体验。
02 被忽视的AI工具赛道金矿
这波AI套壳热潮背后,反映的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机会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AI工具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,而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面向B端和C端的垂直应用,而不是底层的大模型服务。
换句话说,真正赚钱的不是训练模型的OpenAI们,而是那些懂得包装和销售AI能力的应用开发者。这种现象在海外市场尤其明显。欧美用户对于专业工具的付费意愿很高,只要产品确实能解决问题,月付几十美金完全不是问题。
相比之下,国内用户虽然对AI新技术接受度很高,但付费意愿相对较低,更习惯免费使用。这种差异为中国开发者提供了巨大的套利空间。
OpenAI的”被薅羊毛”困境
有意思的是,面对这种大规模”套壳”现象,OpenAI的态度颇为复杂。从商业角度看,这些套壳应用为OpenAI贡献了大量的API调用收入。据估算,仅中国开发者的API调用就占到OpenAI总收入的相当比例。
AI行业观察家评论道:”OpenAI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经典的平台化困境:既要鼓励生态繁荣,又要保持对核心价值的控制。这个平衡很难把握。”
监管阴云下的变数
当然,这种AI套壳的好日子可能不会一直持续下去。首先是技术风险。随着开源大模型的快速发展,ChatGPT的技术护城河正在被侵蚀。一旦有了更便宜或更好用的替代方案,现有的商业模式可能面临冲击。其次是政策风险,各国政府对AI应用的监管正在加强,一些不合规的套壳应用可能面临下架风险。最重要的是竞争加剧,随着越来越多玩家进入这个赛道,原本的蓝海市场正在变成红海,获客成本上升,利润空间被压缩。
但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起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的产品来说,这些挑战同样也是机会。真正有价值的不是AI技术本身,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。
AI出海的新范式
这波AI套壳热潮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。
第一,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更多人有了出海的可能。不需要自己训练模型,只需要有好的产品思维和执行能力。
第二,垂直化和专业化是突围的关键。通用型产品很难与大厂竞争,但在垂直领域往往存在大量机会。
第三,商业化能力比技术能力更重要。在AI技术逐渐商品化的今天,懂得如何把技术包装成用户愿意付费的产品,比掌握多么先进的算法更有价值。
第四,要有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执行。不同市场的用户需求和付费习惯差异巨大,需要因地制宜。
正如某位成功的AI产品出海创业者所说:”AI大模型就像水电煤一样,已经成为基础设施。真正的机会在于如何利用这些基础设施,创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。”
03 掘金时代的生存法则
站在这个AI变革的历史节点上,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”掘金时代“的到来。
对于那些还在观望的创业者来说,机会窗口可能正在快速关闭。随着竞争加剧和监管收紧,早期的红利期不会持续太久。
但对于有准备、有执行力的团队来说,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。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,建立起真正的用户价值,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”AI外壳”。
这场AI淘金热最终会如何收场,现在还很难预测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那些能够在技术浪潮中找到商业本质的人,将会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赢家。
而那些还在等待技术突破的人,或许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。在AI快速演进的今天,商业敏感度和执行速度往往比技术深度更重要。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大的启示。
来源公众号:Scrumball品牌出海(ID:Scrumball)致力于为跨境品牌提升社媒影响力。
本文由奇赞合作媒体 @Scrumball品牌出海 发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采集。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奇赞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