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,中企出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。
-
中资企业出海进入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阶段,但存在出海产品同质化、价格战频发等 “内卷式” 竞争问题,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,遏制不正当竞争,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。 -
政府层面,建议强化出海企业的资质审核和宏观调控,加强企业行为监管,遏制不正当竞争,从源头上减少恶性竞争。 -
行业协会应积极牵头行业巨头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话语权,促进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良性竞争,提升国际竞争力,维护 “中国制造” 的品牌形象。 -
企业层面,应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,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;同时制定科学的国际化战略,避免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。
-
支持企业出海,打造全球化创新网络,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。出海是破“卷”之路,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走出去,通过出海打开增长天花板,锻造核心竞争力。 -
一方面要引导链主型龙头企业组织上下游配套企业,建立涵盖“研发—生产—服务”的产业链创新出海联合体; -
另一方面,通过税收等政策为产业链集群出海保驾护航,通过构建“协同化、绿色化、数字化”的税收支持体系,降低企业跨境运营成本,推动中国产业从“单点出海”向“全链共赢”升级。 -
当前部分企业“卷完国内卷国外”,本质是路径依赖未破除,竞争维度未升级的体现。出海不等于“出口”,企业不应将出海简单视为产品销售地域转移,继续沿用过去价格战路径开展国际竞争,而是要从战略高度实现能力的全球化,即深度整合全球资源重构价值网络,由内而外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。如此才能升级竞争维度,变“价格战”为“价值战”。


-
将光伏、锂离子电池、新能源汽车(“新三样”)作为全产业链出海的核心,推动产品、产线、技术、人才、服务及 EPC(工程总承包)集体出海,支撑人民币国际化。 -
搭建 “新三样” 跨境贸易信息共享平台,应对欧美技术壁垒、碳关税及碳足迹认证,提升企业预警能力。 -
简化通关流程,降低出口成本,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增强 “链主” 企业带动力。 -
支持中国企业在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及欠发达国家投资新能源基础设施,如光伏电站、储能项目,实现互利共赢。

-
依托 “一带一路” 平台,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抱团出海,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 -
加强政府统筹协调,支持企业参与共建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。 -
通过援外项目、政策对接等方式,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壁垒,提升品牌影响力。
-
解决海外销售汽车缺陷零部件 “回国检测难” 问题,短期建立回收试点,长期修订法规标准、优化流程,提升中国品牌海外形象。 -
攻克车规级芯片设计短板,提升制造能力,完善测试认证体系,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。
-
加强行业协会与政府协作,建立车企与供应链资源共享机制,依托海外产能报备系统,畅通信息交流、鼓励深度合作,最大程度促进生产资源的充分调动以及产能的最优分配,从而增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产业链、供应链、创新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-
构建海外服务支撑体系,协助车企对接当地政策法规,强化国际规则参与度,提升话语权。
-
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及智库,在中国汽车产业主要出海目的地设立服务中心,在深入研究和梳理当地法律法规、市场环境等基础上,为出海车企项目落地提供精准指导,帮助它们高效建立包括制造、物流、营销、售后等在内的全方位在地产业体系。
-
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,推动 “AI + 跨境电商” 融合发展,打造产业创新基地; -
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,支持传统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; -
开展 AI 大模型应用示范项目,培养复合型人才; -
强化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。
-
构建多层次跨境金融服务平台,支持跨境电商发展; -
简化投融资审批流程,探索跨境电商风险补偿机制,推广人民币结算,降低企业资金周转压力; -
整合专业机构资源,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、合规审查和国际商事规则培训; -
相关部门应鼓励律师事务所、咨询机构等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、合规审查、争议解决等服务,并支持发展涉外法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; -
相关部门应整合出海信息平台资源,构建普惠专业服务体系,构建一站式、普惠性的出海专业服务体系,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查询、政策解读、服务对接、风险预警等专业服务。
来源公众号:霞光社(ID:Globalinsights)赋能企业全球化
本文由奇赞合作媒体 @霞光社 发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采集。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奇赞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